编者按: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
从齐鲁大地到陇原山川,跨越千里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担当。近年来,山东积极响应中组部“组团式”帮扶号召,一批批教师、医生西行赴陇,将山东经验带到甘肃,把深情厚谊洒向西北。
即日起(6月19日),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联合大众网·海报新闻推出“山海情深·鲁聚‘甘’霖”系列报道,聚焦这群跨越山河的“赶路人”,记录他们的奉献与收获,见证东西协作的温暖与力量。
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甘肃临夏报道
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内,无影灯下气氛凝重。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外伤导致肝脏、脾脏严重破裂,命悬一线。
主刀医生孙启峰动作沉稳精准,汗珠沿着额角滑落。当监护仪上生命体征逐渐平稳,手术室爆发压抑已久的欢呼——这不是省会三甲医院的日常,而是发生在甘肃积石山县人民医院的一场生死营救。
主刀者孙启峰,正是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新任院长,一位从齐鲁大地远道而来的“组团式”帮扶医疗专家。
孙启峰(右二)在抢救肝脾破裂、失血性休克病人手术
从齐鲁到陇原,他为积石山县医院变革注入强心剂
2024年7月,55岁的孙启峰告别济南市人民医院熟悉的诊室与手术台,踏上西行之路。
作为该院肝胆外科领域的“一把刀”,他本可安享职业荣光,却响应国家“组团式”帮扶号召,肩负济南市卫健委重托,带领6人专家团队远赴积石山。
“父母已年过八旬,起初强烈反对。”孙启峰坦言离乡之艰。但身为医者与党员的双重使命最终让他说服家人,毅然前行。
初抵积石山,高原反应、语言壁垒、简陋设施如三重关隘横亘眼前。作为帮扶队长兼医院院长,他带头深入科室了解实情,在最短时间内将团队楔入医院运转的齿轮。
彼时恰逢医院“二甲复审”攻坚期。孙启峰凭借在济南市人民医院兼任医务科主任的丰富经验,率队展开制度“革命”:修订医疗安全核心制度、严抓手术分级管理、规范不良事件上报流程、建立多学科会诊机制,尤其对病历书写提出“铁律”。他亲自带领医务科人员下沉科室,从病历归档到质控检查,逐项打磨。
孙启峰(左二)在普外科查看胆囊切除术后病人
“过去死亡病例讨论流于形式,如今真正成为提升医疗质量的‘富矿’。”一位本地医生感慨。短短月余,这套源自东部的管理基因在积石山落地生根。2024年8月,医院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高分通过二甲复审——这场翻身仗,为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后续变革注入强心剂。
作为主刀医生,他填补了积石山多项高难度手术空白
复审成功仅是起点。孙启峰敏锐指出积石山县医院发展瓶颈:“重症医学科形同虚设,皮肤科、血液科、实验室尚属空白,介入中心更是遥不可及——这些短板不补,创‘三乙’就是空中楼阁。”
技术攻坚首战锁定外科领域。肝胆外科出身的孙启峰,将“微创”与“精准”理念植入帮扶实践。当地普外科虽能开展肝脾破裂手术,但并发症高发,尤以胰腺血肿处理为痛点。当号称“冯一刀”的外科主任为复杂并发症求援时,孙启峰展示了精湛技艺,从缝合线选择到针距密度把控,他将看似简单的缝合升华为艺术。一位肝脏脾脏联合破裂患者经他主刀转危为安,此役令“孙院长”名号响彻全院。
更大的变革在于手术空白填补。保胆取石术,这项在东部发达地区尚谈不上成熟的手术,对积石山而言更如天方夜谭。于是,孙启峰亲自主刀示范,一年内成功实施3例,改写当地“胆囊结石必切胆”的历史。
孙启峰(右二)主刀行复杂胆道四级手术
此外,他带领团队开展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行胆总管取石术、胆管损伤修补术、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等高难手术,使四级腹腔镜手术实现常态化。
为突破“三乙”申报瓶颈,孙启峰还力排众议筹建介入中心。他率班子赴州考察,协调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余万元投入建设。“心脏介入、肿瘤介入是救命技术,必须突破!”他的坚持为医院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筹码。他主导的帮扶专家门诊成为医院的技术展示窗。孙启峰组织7名副高以上专家(含3名东西部帮扶专家)开设专病门诊。
一位辗转省城无果的肝血管瘤女患者,在孙启峰门诊得到与省级专家一致的诊断;肿瘤科专家提出的化疗方案赢得质疑者信服。“病人信任度提升,源于我们与大医院同质化的技术能力。”孙启峰总结道。
灾后大考,他带领团队成为废墟之上的生命守护者
2023年末,积石山县发生6.2级地震。在当地灾后重建过程中,各类外伤患者激增。
为了硬对这种新变化,孙启峰上任之后,便带领当地医院的外科团队昼夜奋战。“肝破裂肝叶切除、脾脏全切、胰尾修补这类手术,过去开展效果不理想,现在必须顶上去!”孙启峰回忆说,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,他与团队完成10余例高难创伤手术,将多位濒危伤员拉回生死线。其中一台肝脾联合破裂手术持续数小时,当患者血压终于回升,筋疲力尽的孙启峰瘫坐椅上,却露出欣慰笑容。这场生命保卫战极大提升了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,也为创伤中心建设淬炼了实战经验。
医者仁心不止于院内。孙启峰兼任小关乡唐藏村包户长,践行“十个多一点”:为重病卧床监测户送去慰问金;为两户困难家庭无偿提供越冬煤炭;号召全院职工为高关乡14岁肾衰竭学生捐款;组织团队深入村镇义诊,惠及千余名群众……
一次赴青海敦化途中,孙启峰偶遇车祸现场。在没有信号的荒僻路段,他果断派人驱车寻援,同时就地展开急救。两小时后120抵达,伤者被送往临夏县医院。
“无论何时何地,见死必救是医者本能。”他的义举成为鲁甘情谊的生动注脚。
造血育人,他为当地打造一支“带不走”的医疗队
“要授人以鱼,更要授人以渔。”孙启峰深知帮扶终有期,唯有本土人才崛起,才能让医院真正“活”起来。他创新推行“1+3”师带徒模式,一人带教三名骨干,将东部经验倾囊相授。
孙启峰作为帮扶专家在全院作学术讲座
他亲自带教的三个徒弟进步神速:“现在遇到疑难病例,他们先独立分析,再与我讨论,每月至少处理5例复杂病例。”同时,他协调150余名积石山医务人员赴山东进修,10余名中层干部进行管理实训,为医院埋下人才“火种”。
孙启峰更将制度与文化视为“隐形根基”:修订《帮扶专家目标责任书》,确保责任落地;搭建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,推动检查结果互认;尊重回族医疗习俗,发展“中西医结合+民族医特色”服务模式;组织“健康文化进村镇”活动,提升全民健康素养。
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,这些举措形成“制度-数字-文化”三维可持续机制,让帮扶效益长久释放。2024年,他带领团队成功申报普外科为州级重点专科,并推动骨科、麻醉科等专科升级,为医院绘就“三乙”蓝图奠定根基。
孙启峰(中)作为老师指导学员技能操作
从二甲复审通关到州重点专科落地,从手术台技术破冰到介入中心蓝图展开,从灾后生命守护到乡村健康深耕,短短一年,孙启峰以拳拳之心在积石山刻下医者担当。
“55岁已无晋升压力,为何还来?”面对疑问,孙启峰的答案朴素而铿锵:“是党派我来的,就想为西部多栽几棵树。”2025年,他计划继续深耕微创介入技术,强化远程医疗,加大青年医师培训。
在孙启峰心中,积石山县医院终将崛起为黄河上游的医疗明珠。
鸿岳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